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。作为陕西省宝鸡市的主城区、老城区,金台区面积309.2平方公里,人口46.72万,其中,城镇人口42.03万,城镇化率为89.96%,城市社区62个。近年来,金台区坚持党建引领,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核心,以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为目标,整合服务资源、创新服务机制、细化服务措施,不断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,提高社区精准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能力,打造党建聚力、资源聚合、服务聚优的社区治理新格局。
整合服务资源,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。
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,融合职能部门、共建单位、志愿者等各方资源力量,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好事、让群众好办事。
优化服务功能。赋予街道对派驻机构人员的指挥调度权、管理考核权和重大决策建议权等职权,让街道有能力、有资源协调各方。合理设置社区办事审批、业务咨询等服务功能区,将社区综合办事厅打造成为“一站式”社区服务平台。持续用力做优政务服务“马上办、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、自助办、掌上办”,让群众办事更便捷。健全“一中心多驿站”社区党群服务体系,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积极打造社区“红色驿站”,全天候面向居民群众免费提供信息咨询、应急救助、休息娱乐等便民服务。优化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坐班服务模式,每天安排1—2名人员值班,做到“一人在岗、一岗通办”,其他人员下沉社区一线,开展民情走访、代办帮办等服务,让社区服务更近民情、更贴民心。
强化科技赋能。注重运用科技信息手段,构建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功能体系,深化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整理融合人社、民政等部门44项服务内容,升级“金心办”小程序,推出“三级政务服务电子名片”功能模块,构建金台区6个区级大厅(分厅)、11个镇(街道)、130个村(社区)政务服务一体化联动的掌上服务大厅,为群众提供便捷、直观、智能的“指尖”政务服务。以“雪亮工程”为抓手,推进“大监控+小探头”建设,构建“互联网+智慧安防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整合优化小区各类资源,建立小区居民信息数据库,实现小区服务、管理、监督信息化智能化。创建“互联网+党支部”模式,优化金台党建网功能,开通145个党员远程教育站点,建立网络党支部,开展“六建四送”(六建:建流动党员台账、建服务站点、建服务联络群、建服务电话、建例会制度、建流动党员学校;四送:送政策、送服务、送信息、送关怀)等活动,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。
深化共建聚能。大力推进社区与物业交叉任职、社区物业一体化建设,驻区单位、物业公司、业委会、公安派出所等单位选派党员兼任社区委员,社区党组织向相关单位派驻党建指导员,实现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。兼职委员和党建指导员定期会商、通报信息、调度工作,有效凝聚各领域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合力。打造“红色物业”共建共治共享,成立“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”,吸纳社区干部、物业人员、居民代表、社区民警等担任委员,推动“管家式”服务与“承诺式”服务相结合,使物业服务更加高效、业主参与管理更加积极,居民满意度持续上升。
创新服务机制,让群众表达诉求渠道更畅通。
聚焦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构建社区民主协商恳谈机制,努力把家事矛盾、邻里纠纷化解在“家门口”。
建立群众议事机制。扎实践行“民呼我应“社区治理理念,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把“群众满意“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,整合社区、共建单位、物业公司、业委会、居民群众等多方力量,探索成立居民小区自治组织,推行“党建引领+院落自治”新模式,通过“板凳会”“民情议事会”“院落分析会”等活动对小区事务进行民主协商,提升居民基层治理参与度。收集整理居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,建立问题整改台账,通过“院落党支部”“家委会”等载体,邀请居民代表协商解决,实行问题诉求“销号式”管理,让居民群众的“大事小情”一一找到“落脚处”。
建立共商共治机制。由镇街党(工)委、社区分级牵头,动员辖区内市、区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及“两新”组织党组织等签订共驻共建协议,与社区组建城市基层治理“红色联盟”。建立健全红色联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,由镇街党(工)委、社区牵头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解决社区实际问题,切实发挥联盟单位特色资源优势,共同打造红色服务驿站,通过“群众点单、镇街审单、单位领单”的方式,帮助解决辖区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。
建立一线处置机制。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,建立“社区党组织一网格党支部一楼栋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”四级网格党组织体系,吸纳社区在职党员、流动党员、居民党员等“进网人格”,推行社区干部担任专职网格员,整合社区警务、居民志愿者等力量,组建网格员队伍,下沉网格包片,全面收集和掌握网格内的基础信息,定期对出租屋、“三小”(小档口、小作坊、小娱乐)场所等重点场所进行巡查,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。做好独居老人、困境儿童、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的服务关怀保障,排查化解婚姻家庭纠纷、租赁纠纷等矛盾问题,做到“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不出社区”。
细化服务措施,让群众满足感获得感更充实。
以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,建立“4510”(四化包联、五社联动、十件实事)服务机制,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满足群众多元化、个性化服务需求。
推行“四化包联”。结合全区工作实际和重点工作安排,健全完善“领导包抓、部门联动、干部下沉、协同落实”的工作体系,以镇街社区为单位划分包干区域,区级领导包抓镇街,部门干部下沉社区,联动开展包抓帮扶工作。实行“镇街吹哨、部门报到”,完善“平急转换”机制,充分运用“双报到”平台机制,组织全区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、公职人员进网入格、融入属地,积极参与创文创卫、信息排查、矛盾化解等工作,有效发挥党员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。成立工作督查专班,坚持同责同奖同罚,确保包抓联系常态化、日常管理网格化、责任落实一体化、督促检查实效化。
深化“五社联动”。采取“内引外联”方式,全力推进社区党组织搭好戏台子、社会组织搭建戏班子、社工担当台柱子、社会志愿服务补位子、社会公益慈善亮牌子的“五社联动”社会治理共同体机制。分层次建立区社工服务总站、镇街社工服务站、社区社工室,聚焦社会救助、养老服务、平安建设等领域开展专业服务。针对老年人、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,多渠道广泛收集“微心愿”,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,做优心理健康、促进成长、关爱帮扶、暖心慰问等特色服务。打造“睦邻驿站”“青春驿站”“四点半课堂”“心窝窝集市”等服务品牌,精准满足居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。
办好“十件实事”。深入开展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“一年十件实事”活动,通过问需、承诺、践诺、群众评议和满意度测评,健全群众点单、社区接单、镇(街)评单工作机制,全面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。组织开展民情大走访,通过发放居民需求征集表、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听取居民群众心声,整合形成民意问题清单,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、提升文明宜居环境、丰富公共服务供给、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,研判确定年度实事内容,明确具体措施、完成时限和负责人员,建立工作台账,实行动态跟进、销号管理,及时反馈实事进展,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监督,真正将暖心服务送到群众“家门口”,将好事实事办到居民“心坎上”。